震泽中学天文公园|具集建筑
阅读:8505 2020-05-26

天文公园——以开放的形式融入学校日常

常见的学校天文项目往往只是偶尔开放,并在学校实际空间中隐匿。设计师认为,天文教学不应成为与日常生活割裂的功能,而应该以融入校园的日常中去。

因此,设计师提出将基地设置于教学、宿舍和体育区交界处,以“公园”的方式进行建设。这里是多种交流发生的区域,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建筑与景观相呼应的场域空间,将天文主题、校园活动和景观化的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活化简单功能化划分的校园。

图02 天文公园鸟瞰 aerial view.jpg

层次丰富的总体场地布局

首先,设计师建构了坡状微地形,南侧平缓,北侧稍陡;规划了绿植,南侧疏朗而北侧,稍密。这使场地获得了自己的区域特性,并让平乏的校园空间变得层次丰富。

而后,设计师将天文教学基地、天象亭、观测场地、天文知识研习场地等化作一个个圆形元素,如星辰散布于场地之中,并嵌入坡地,相互锚固。

图08 天文公园的日常使用 daliy use of the Astronomical Park.jpg

融入环境的开放建筑——空庭与天象亭

基地中最大的圆形为天文教学基地,中有圆形空庭。庭院上部向内收拢,摈除了周边环境的干扰。纯净的圆形天空与铺设白色石子的圆形庭院地面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封闭内敛的几何空间,可以让置身其间的人进入纯粹的思想世界。建筑空间用切圆系统组织,切圆间隙中的楼梯将屋将一层的连续的室内外空间和屋顶观测场地流畅地联系在一起。无限连续的螺旋动态组织方式,使天文主题得到了建筑化的展现。

天象亭位于基地东北侧。设计师摆脱了常规封闭布局,将其设计成开放的景观亭。亭内设穹顶天幕,沿边有座椅,可容纳30人。遮光窗的设置确保了白天的天象演示。而在夜间,人们可以在开放的条件下观看天象演示,别有趣味。天象亭成倒圆台形,上部连续的花砖使建筑形体更完整,并使得建筑变得轻盈起来,具有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亭子与场地结合的意趣,也为夜间校园提供了特别的灯光效果。

图07 空庭内夜景 night view inside the empty courtyard.jpg

多种空间体验的穿越路径

尽管采用了几何感强烈的建筑景观语言,但我们依然试图营造漫游在中国园林中的感受。

西侧场地设置了翻越坡地的“山上之路”。从北侧坡地登上草坡,经由蜿蜒的步道,漫游者可来到天文教学基地西侧。顺着挡土墙和弧形坡道,向南可直达建筑主入口广场区。但嵌入坡地的天文教学基地并非只是一幢建筑,实际已经是地形的一部分。从其内部经过,是“山上之路”的另一选择。漫游者可从山坡最高处顺挡土墙和外墙间的向北踏步到达天文教学基地西北侧隐蔽的次入口庭院。而在天文教学基地次入口和主入口之间,更有三种漫游可能。漫游者可以从主展厅内经过;也可以从中心的室外空庭穿过;或者还可以经过楼梯登上屋顶,顺着螺旋式的动线,绕着中心,从另一处楼梯到达主入口区域。这就产生了选择和探索的趣味。

在东侧,有着穿越场地的“山中之路”。道路切开坡地,而天象亭被放置在山中。道路以天象亭为中心,一侧朝向天文教学基地入口广场,而另一侧转变角度联系了东侧排球场地和宿舍区。走在其中,有着类似穿越山谷的体验。

图16 天象亭外貌  exterior view of  the Planetarium Pavilion.jpg

这里有半封闭的空庭,学生可以发呆、看书,也可以试试声音共鸣;这里有怀抱在山谷中的休闲亭,学生这里可以纳凉、倾谈;这里有嵌入坡地的天文知识研修区,学生可以体育课间休息,也可以和人体日晷一起与阳光做游戏;这里有夜间观星的可上人屋顶,也为观看篮球活动提供了新视点。人们可以按照不同心情随机选择路径,选择简单通过或是驻留,探索和感受这个开放的景观区域不同的空间趣味。增加了学习生活的乐趣。

图19天象亭内貌  iner view of  the Planetarium Pavilion.jpg

开放的可激发探索欲的公园式的景观设计使得天文元素在校园中得到了充分呈现,重新塑造了校园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而这些正逐渐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基因深处,长久地影响着未来。


vplshi.com 所有平台上发布的项目、招聘、资讯等内容,部分由第三方提供或系统自动收录。资料版权属于第三方,若信息不实或涉及版权问题,需要版权方和第三方沟通,vplshi.com 将配合对接,并在确认无误后删除涉及版权问题的信息,相应的法律责任均由资料提供方承担。


评论


请 [ 登录] 后评论

Baidu
map